桑葚干的制作方法

一、桑葚干简介

桑葚(mulberry)晒或是干燥出来的的干就是桑葚干了。桑葚,又名桑果,又称桑枣、桑实、桑子等,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桑树的成熟果实。桑葚营养价值很高,既可食用又可入药,且汁浓似蜜,香甜可口,被誉为”民间圣果”。桑树每年农历3-4月开花,5-6月结果,分黄色、红色、紫色、白色等几种。新疆日照特别充足,昼夜温差大,加之用积雪融水灌溉,长出来的桑果糖份足,果子油性大,个头非常饱满,汁水多,吃起来也特别好吃。黄桑葚干后呈深黄偏黑色。黑桑葚(紫桑椹)干后呈深紫黑色。

级别
长度1cm左右,部分在1.5cm以上,目前市面上最好的。目前市面上又以新疆的为最好,但因新疆风沙大,桑葚干糖分又高,本来有细沙附着在表面,经滤筛后的无沙桑葚干,去除了99%的沙土,无需清洗,可以直接泡水喝(从专业角度建议:和泡茶/花草茶一样,先用清水冲刷一下,再泡水,更卫生、更好些!)。

作用
1、补血清血,促进造血细胞生长:女人需要补血养颜,大枣和阿胶的作用更多体现在”补”而桑葚具备提高机体造血技能的作用)
2、抗癌,降血糖血脂:桑果中含有一种叫「白黎芦醇」(RES)的物质,能刺激人体内某些基因抑制癌细胞生长,并能阻止血液细胞中栓塞的形成。
3、驻颜抗衰老:富含维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,美容养颜。
4、补肝护肾:对男女补肾都有很好的作用,从根源上治耳鸣,滋养黑发。
5、增强免疫力:增强血液新陈代谢能力,提高身体素质。
6、补脑益智:促进小孩智力发育,成人用脑过度也可以用桑葚调理。

此外,
现代研究证实,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、蔗糖、果糖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(A原、B1、B2、PP及C)、苹果酸、琥珀酸、酒石酸及矿物质钙、磷、铁、铜、锌等。桑葚营养价值是苹果的5倍,白黎芦醇含量是葡萄的十余倍,经检测,桑葚干硒含量高达68ug∕kg,花青素含量为1936mg/kg,白黎芦醇含量为0.365mg/kg;氨基酸总量达4.8%。
桑葚干既可入食,又可入药,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,性微寒,入心、肝、肾经,为滋补强壮、养心益智佳果。
具有补血滋阴,生津止渴,润肠燥等作用,
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,耳鸣心悸,烦躁失眠,腰膝酸软,须发早白,消渴口干,大便干结等症。
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,桑葚干入胃能补充胃液的缺乏,促进胃液的消化,入肠能刺激胃粘膜,促进肠液分泌,增进胃肠蠕动,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。

二、桑葚干制作方法

1、果实采收:制干的桑葚必须充分成熟,其标志是果汁有较强的粘着力,品尝时各果甜味一致。

2、原料的整理:剔除果穗中的枯叶干枝,并用疏果剪除去霉烂或变色的不合格果粒。晾挂桑葚果穗用的嵌有硬细木的木椽子,一端用麻绳或铁丝垂直系于晾房屋顶,晾房四壁均留有足够的通气孔。晾晒果穗谷称”挂刺”。挂一排,系一排,从最下端开始逐层上挂,重重叠叠,犹如宝塔,直挂到屋顶。挂刺后3~4天,有部分果穗果粒脱落,应及时清扫。以后每隔2~3天清扫一次,直到不脱落为止。脱落的果穗和果粒置于阳光下曝晒,量大一定要及时放到烤房里作及时干燥处理,制成次等桑葚干,以免造成损失哦。

3、制干晾房都位于荒坡,四周空旷,无植物、高温、干燥、热风阵阵,晾房内平均温度约27℃,平均湿度约35%,平均风速1.5~2.6米/秒。经约30天阴干,即可完全下刺。如果使用烘干机干燥处理,时间只需要12至15个小时就可以干燥处理完了。一般每4公斤鲜桑葚可制成1公斤桑葚干。
4、成品处理:摇动挂刺,使桑葚干脱落。稍加揉搓,借风车、筛子或自然风力去掉果柄、干叶和瘪粒等杂质。然后按色泽饱满度及酸甜度进行人工分级、包装、贮藏、出售。

四川蚕桑丝绸综合产值将突破330亿元 蚕桑产业上新台阶

日前从四川省农业厅获悉,目前全省桑园面积达190万亩,较去年增加3万亩,预计全年养蚕205万张,蚕桑农业产值将达70亿元,蚕桑丝绸综合产值将突破330亿元,蚕桑产业正跃上新台阶。

四川省省级财政发展专项已连续四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蚕桑基地建设,今年中央和省级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也安排1900万元资金支持蚕桑产业。川南和攀西蚕区桑园面积已占全省桑园面积50%以上,宁南等20个重点县蚕茧产量占全省70%以上,全省投产桑园80%以上为成片桑园。一大批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突出,10亩以上种养大户已达12万户、30亩以上家庭农场4500户。今年我省桑蚕干茧洁净、解舒丝长等5项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,“大凉山蚕茧”“涪城蚕茧”等知名品牌供不应求。

四川省还深度开发蚕桑资源,今年蚕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值37.24亿元,超过养蚕产茧32.76亿元的收入;果桑面积突破12万亩,今年产桑果7.5万吨,收入4.5亿元,比去年增长28.6%。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、质量最优的桑果生产基地。

扶贫成效也日益凸显。全省40个蚕桑基地县中有28个属贫困县、少数民族县等范围,贫困村中有698个以蚕桑为脱贫主导产业。“人平两亩桑,脱贫奔小康”精准扶贫模式全省推广。目前,468个贫困村已通过栽桑养蚕摘掉穷帽,2016年养蚕贫困户人均茧款收入达3590元。

凉山州果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

  凉山地处川滇结合部,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果桑苗。近年来,州内德昌、冕宁等县因地制宜,科学发展,在基地建设、栽培模式、品种选择、产品加工、市场营销、品牌打造等方面狠下功夫,促进了全州果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。

  2016年,全州已有5个县市,20多个乡镇发展果桑,果叶兼用桑园面积达31500多亩,果桑产量达25995吨,比去年净增10655吨,增长69.5%,蚕农果桑收入13888万元,比去年净增4672万元,增长50.7%,果桑已成为凉山蚕农增收的又一来源,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项目。德昌县作为全州果桑发展的主产县,果叶兼用桑园面积达3万亩,产量达2.5万吨,已是名副其实的“中国果桑之乡”。

  为加快推进果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凉山州政府出台了《关于推进果桑(桑椹)产业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要把果桑产业作为产业扶贫、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来抓,坚持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化运作的发展原则,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全州果叶兼用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,果桑产量达到20万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