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的桑业生产历史悠久,约在五千年以前,先民就在中原大地上开始栽植果桑苗树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“桑”字。《山海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淮南子》等不少古籍中都有对桑树的描述,众多出土文物上也出现了桑树形象。
桑树在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,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,后世就把“桑梓”作为家乡的代称。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,往往用“功在桑梓”。青年男女多在桑林中约会,后用“桑中”、“桑间”专指男女约会的地方。古代男孩出生后,要用桑木做的弓,蓬梗做的箭,射天地四方,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,用“桑弧蓬矢”指男子的远大志向。
“日西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”,桑榆是西方日落处,太阳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,后用以比喻人的晚年。“接侍以来,已见东海三为桑田”用“沧海桑田”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或人生短暂。北魏时期颁布的均田令规定,男子可授桑田20亩,桑田为世业田,不须还官,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、榆、枣树。不宜种桑的地方,则男夫给麻田十亩(相当于桑田),妇人给麻田五亩。家内原有的桑田,所有权不变,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。可见,桑文化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,更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。
桑作为药用的记载,最早出现在《滇南本草》。这本有着中医药精华汇编性质的医学典籍,早于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140多年。
桑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被列为“中药”,在《本草纲目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等医学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。桑椹、桑叶既可入食,又可入药,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桑椹、桑叶均被视为防病保健之佳品。1993年国家卫生部把桑椹、桑叶列为“既是食品又是药品”的农产品之一,为“药食同源”之品种。